青海省青藏高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简介
青海省青藏高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利用实验室于2007年被青海省科技厅批准为青海省重点科学技术实验室(青科发政字[2007]47号)。实验室主任刘文辉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周青平研究员、颜红波研究员。
实验室主要通过青藏高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选育适宜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优良牧草新品种,为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优良种源;通过原种圃、繁育、产业化为一体的“一圃两基地”的研发生产模式建设,有效改变高寒地区生态恢复难度大、进度慢的局面,满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高寒草地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圃及原种繁育基地、青藏高原特有草种资源与遗传育种实验室建设,使实验室成为青藏高原优良牧草育种基地。
经过多年建设,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2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2人,青海省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5人,博士6人,硕士10人,45岁以下人员12人。形成了一支活力实干、人员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全面的科研创新团队。实验室2次进入青海省农牧科技领域人才“小高地”建设行列,先后培养硕士生35人,博士1名。
经过多年发展,实验室已在海北州西海镇建立了一处占地100亩的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在湟中县建立了一处近50亩的一年生牧草生产试验基地;建成由牧草分子育种室、牧草及土壤检测实验室、牧草生理实验室、牧草种子检测实验室为核心的中心实验室567m2;建成了一处200m2低温种质资源库和200m2标本室;建成1200m2科研温室。实验室仪器设备326台(套),总值1072万元。
依托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单位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已成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海北综合试验站、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海东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农业部“牧草种质资源?;だ谩鼻嗖馗咴髯榍M返ノ唬芯客哦邮鞘〔抗步ㄈ瓷敫咴┠烈倒抑氐闶笛槭抑匾芯客哦?,是青海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实验室重点开展牧草种质资源圃的建设、新品种的繁育与示范,审定登记青牧1号老芒麦、青海扁茎早熟禾、同德小花碱茅、青引1号燕麦、青燕1号燕麦等牧草新品种17个,制定了《燕麦栽培技术规程》、《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生产技术规程》、《青海东部农区优良青饲料复种技术规程》、《燕麦饲草加工技术规程》、《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清选技术规程》等20项青海省地方标准,实现了牧草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有力促进了研究领域内产、学、研联合、科研教学优势互补。培育的抗寒耐旱牧草品种,不仅成为国内草地生态恢复治理的当家品种,而且也是草产业发展的主导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了研究团队在牧草种质资源?;び胄缕分盅∮煊虻牧炀ノ坏牡匚?。
实验室人员先后赴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进行学术交流,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实验室加强对外开放,与国内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11家单位合作开展学术研究、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实现了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
近五年公开发表研究论文近100篇,出版专著4部,申请授权国家专利10件,取得科研成果18项,其中国际领先成果2项,国际先进成果5项,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